1970年考入河北省石家莊市戲曲學校,主修河北梆子專業。在校學習期間,師從楊蓮英、王繼珠等,系統學習了河北梆子青衣、閨門旦的表演和演技。1975年以突出的成績選調至河北省河北梆子劇院。由河北梆子表演藝術家、梅花獎獲得者張惠云收為弟子,又得到了河北梆子老前輩賈桂蘭、劉香玉老師的精心傳授。1993年調入北京市河北梆子劇團,加工新排了《陳三兩》、《蝴蝶杯》、《蘇三起解》、《杜十娘》、希臘悲劇《忒拜城》等幾十部劇目。2008年參加原創現代戲《娘心》表演創作,突破了大青衣的表演模式,成功地塑造了農村婦女的老旦形象,獲得成功。
彭艷琴扮相俊美、大方,嗓音甜美、圓潤、寬厚,被專家譽為獨特演唱風格特點的藝術家。她集幾十年的梆子聲腔理論和實踐經驗大成,將富有韻味的高低腔起承轉合運用自如,以委婉細膩、優美動聽,真假聲銜接自然、韻味醇厚;她在原有梆子腔的基礎上,吸收其他姊妹藝術特點,尤其是借鑒聲樂發聲技巧運用到梆子唱腔當中,能駕馭各種高難度的演唱技巧,在劇種中被譽為領軍人物。她將京梆子念白歸韻分類,形成鮮明特色。她的表演細膩傳神、身段沉穩嫻熟,刻畫人物恰到好處,是劇種中能成功塑造不同角色的佼佼者,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表演風格。2008年參加原創現代戲《娘心》表演創作,突破了大青衣的表演模式,成功地塑造了農村婦女的老旦形象,在京首演大獲成功。她扮演的治國娘剛中有柔,有血有肉,樸實無華,突破了大青衣盈盈款款的表演模式,尤其大段的唱腔將燕趙悲歌的梆子韻味,張揚得淋漓盡致,句句蕩氣回腸。在劇中她有長達數十字“搭調”唱腔,時間將近5分鐘的“干唱”極顯功力,或陰或陽,或慢或快,快而不亂,慢而不斷,字斷情不斷,腔斷意還連,充分說明了彭艷琴駕馭唱腔和刻畫人物的能力。
彭艷琴的主要作品有:《龍江頌》《紅色娘子軍》《白毛女》《蝴蝶杯》《李慧娘》《陳妙常》《寶蓮燈》《竇娥冤》《杜十娘》《鐘馗》《陳三兩》《深宮欲海》《蘇三起解》《包公賠情》《血染關帝廟》《冤家夫妻》《情癡》《忒拜城》《竟聘之前》《美狄亞》《村官李天成》《清風亭》《娘心》《牙痕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