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臺上,鼓風機的轟鳴與群演的竊竊私語交織成“流言蜚語”的聲場;老式收音機的電流雜音轉化為角色內心的絞痛,觀眾在噪聲環境中與角色共感情緒的焦慮與掙扎……3月29日、30日,由北京演藝集團出品制作、北京歌劇舞劇院制作演出的舞劇《主角》在北京舞蹈學院進行全要素排演。這部舞劇改編自著名作家陳彥獲茅盾文學獎同名小說,以先鋒、創新的舞臺語言展現了一代秦腔名伶憶秦娥的沉浮人生,并以此為切口呈現了中國近半個世紀的時代變遷。
長篇小說《主角》是一本近78萬字的鴻篇巨制,對于編劇羅懷臻而言,如何刪繁就簡、提純核心,既是一次挑戰,也是一次創新。羅懷臻選擇了小說主人公憶秦娥從放羊娃到秦腔名伶“化蛹成蝶”的人生蛻變中具有強戲劇性的命運節點,在有限的舞臺時空中反映了秦腔藝術團體在時代浪潮中的沉浮以及個體命運與歷史洪流的碰撞。
從長篇小說到舞劇,不僅是文本的極致提煉,更是跨媒介的探索。導演王玫一直很關注舞蹈創作中的“現實”和“真實”等問題,擅長用個性的、自由的舞蹈語匯去營造舞臺上的現實空間,外化人物的內心世界。在舞臺上,憶秦娥的抗拒、投入、痛苦、糾結、快樂等各種情緒得到了淋漓盡致地展現。她與三個戀人的三段雙人舞,毫無疑問是舞段設計的一大重點。這三段雙人舞設計不僅對人物關系進行深入挖掘,還注重引發觀眾的強烈共情。與此同時,多媒體設計上巧妙運用實時影像,在重要的敘事節點以特寫的形式充分放大舞者的表情與情緒,將人物內心的細膩波動直觀地呈現給觀眾,營造出非常具有視覺沖擊力的舞臺效果。
舞臺上,練功房明暗交替不停開關的門,象征著憶秦娥的成長與蛻變,每一次開啟與關閉都在訴說著她不懈的努力與堅持;結尾處升起一面巨大的鏡子,憶秦娥褪去光環走入其中,高臺上她的學生華彩登場,鏡面虛實與高低反差折射出藝術的傳承與“主角”的更迭。
小說《主角》所表現的人物和故事,是苦難的,卻又不失陽光。舞劇的舞美、服裝等都需要切準時代的脈搏、人物的成長和社會的變遷。舞美燈光設計任冬生介紹道:“此次舞臺設計選擇了‘中度灰至黑’的漸變以及‘淺灰向深’過渡的背景幕色調,同時通過穿梭影像的設計完成空間跳躍,展現了憶秦娥從鄉村到城市的艱難歷程。”此劇服裝大規模使用各式粗麻土布面料,服裝設計陽東霖認為這種未經精制的原始質感,恰是表現秦腔藝人生命力的最佳語言。在秦腔戲服的表現上,陽東霖保留了戲服原本的形制骨架,顛覆其材質與色彩,將蟒袍的華麗莊重轉化為粗布麻衣的樸拙,將繁復精致的繡花改為立體的紋樣拼接,打造出另一種具有傳統韻味的創新表達。
秦腔是粗獷豪放的,舞劇《主角》的音樂創作既體現了傳承,又大膽地引入噪音藝術,將日常聲響升華為音樂語言——“只要能發聲的物體,都是樂器”。作曲趙博認為,舞劇音樂需成為獨立的敘事語言,既要與肢體動作嚴絲合縫,又要通過音色、節奏構建出角色內心的情感與時代的印記,因此采用影視化敘事手法,以功能性音樂來驅動情感流動。
據了解,舞劇《主角》下一步將結合各方專業意見進一步打磨提升,于5月9日至11日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首演,力爭為觀眾呈現一部兼具思想深度與藝術震撼的舞臺力作。